中国不断抛售美债,美国慌了!
最近,美国频频上演“关税战”戏码,一会儿对170个国家发出加税通知,一会儿又威胁对14国提高税率,整个贸易市场“人心惶惶”。
7日,美国宣布将关税谈判期限延长至8月1日,向各国下了最后通牒,施压意味明显。
相比之下,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却显得格外温和,甚至有种“示好”的意味。
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在公开场合表示,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与中方官员见面,就双方关心的经济和贸易问题继续进行沟通。
他特别提到,中美是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,保持合作不仅对两国有利,也有助于全球经济保持稳定。
贝森特还表示,只要中国愿意沟通,未来不仅可以继续谈贸易问题,还可以把合作范围扩大到更多领域,比如投资、技术和供应链等。他希望通过更多的高层交流,让两国关系更稳,合作更深入。
这番话释放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:美方当前非常重视中美关系,希望通过建立更密切的对话机制,稳住彼此的合作关系,同时推动在更多实际领域达成新的进展。
美国为什么不敢对中国强硬?原来是“小金库”破了!
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(TIC)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底,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仓规模降至7654亿美元,相比2021年1月的1.3万亿美元,减持幅度已超过43%,创下近14年来的新低。
单说3月,中国就减持美债189亿美元,是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。
6月底,持仓降至7654亿美元,相比2021年1.3万亿美元,减少了超过43%。
中国自2021年11月至2025年4月的美债持仓变化趋势(单位:亿美元)
什么叫减持美债?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把一部分美国国债卖掉,或者不再继续买新的。
美国国债其实就是美国政府向别人借钱时开的“欠条”,这种投资并不稳当,不仅利息低,而且直接受美国经济影响。
如果哪天美国动手限制中国资金,那这些“欠条”就可能变成废纸。
“减持美债”就是把放在美国的钱慢慢拿回来,不继续靠着美国的欠条过日子了。
减债的是中国,焦虑的却是美国。
美国国债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安全的投资,各国政府和央行通常将其作为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,认为它安全、贬值空间小、违约风险低。
这个“铁板钉钉”的说法正在经历现实的冲击。
2025年初,美国经济开始显露疲态。第一季度GDP出现负增长,通货膨胀率回升,物价和成本双双走高,企业利润空间缩小,居民购买力降低。
美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,财政赤字不断扩大。特朗普频频发起的关税贸易,更使美国经济不稳定。
中国正在加快调整外汇资产结构。
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,从2024年10月到2025年6月,中国已连续8个月增持黄金储备,目前总量达7390万盎司。
与美国国债相比,黄金不受单一国家政策影响,也不依赖美元体系,更稳妥,具备更强的保值性和战略性。
中国还加强了稀土产品出口的管理力度。工信部发布新规,对部分高附加值稀土材料(如高性能钕铁硼、铽、镝等)实行出口审批制,同时对特定应用领域产品设置了年度出口配额,强调出口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安全和战略资源管理要求。
稀土与美债一动一静,相辅相成。前者是现实产业的卡脖子问题,后者是金融层面的制衡工具。
中方的姿态明确:不会无条件为美国财政系统“兜底”。
不止中国,日本、印度、巴西、沙特等多个国家也开始评估对美债的依赖程度,纷纷做出减持或停止增持的调整。
刚刚结束的金砖峰会上,各国更是达成一致:去美元化。
建立新的投资平台,推动成员国之间使用本币进行结算和融资,不再使用美元交易。
为什么美方急于“拉住中国”?
美债市场对海外资金依赖程度极高。截至2025年,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逼近35万亿美元,其中海外投资者持有超过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。
目前中国已经从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海外持有国位置下降到了第三位。这种规模庞大、节奏明显的减持行为,已不再是普通的市场操作,而是一种政策性调整。
当前美方对中美合作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强,因为中国的行为具有强烈“示范效应”,他们需要中国来为自己“担保”。
如果中国继续持有大量美债,会释放出“美债还值得信任”的信号,可以稳住市场;反之,则可能引发全球市场对美债价值的质疑,加速美债抛售。
这正是为什么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,多次强调中美沟通的重要性,并积极评价此前在日内瓦、伦敦举行的对话。他还明确表示,愿与中方扩大合作空间,并在投资、供应链、绿色经济等领域寻找共同点。
这不仅仅是一次财政部长的表态,更是整个美国政府对风险的现实回应。美国财政官员近来频频释放信号,希望与中国加强沟通,实质上是稳住中国,稳住市场。
金融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,更是国家信用的延伸。
当中国开始减持美债,不再为其稳定性背书,意味着全球将要重新评估美国的债券风险。
美国要想留住中国,要先拿出诚意与改变。
否则,美债抛售只是开始,不会是终点。
优配网-股票杠杆下载-国内股票配资-查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